8月29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大件运输遭遇“肠梗阻”》的节目内容,聚焦大件运输行业面临的部分“老大难”问题。 节目中提到,大件运输是现代物流和供应链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运输体积庞大、沉重不可分割的货物,如大型机械设备、工程构件、能源设备等,往往都超高、超宽、超长、超重。为了确保超限运输审批顺畅,确保大件设备按时送达,2016年,交通运输部就颁布了《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但最近《经济半小时》栏目接到群众反映,部分大件运输的跨省审批、运送依然面临“肠梗阻”难题。 从电视报道中看到,记者在跟踪采访中发现,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大件运输执行标准,导致各地审批手续不一、考察标准各异,办证时间不同,起运地统一协调难度较大,使得不少运输企业有了冒险的办法——“办短证,跑长途”,或不按护送方案进行护送等现象。 节目最后强调,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件运输领域,审批存在“区域壁垒”,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监管漏洞”和“服务缺位”也让大件运输的安全通畅存在诸多隐患,希望大件运输的各参与、监管方、服务方能够加快融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步伐,打通堵点难点,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由于节目中,出现了潘智勇会长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件物流与供应链分会身份,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的几个镜头。 就此,笔者在节目播出后,对潘会长进行了再采访。笔者向潘会长抛出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不以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流通协会身份接受采访,而是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件物流与供应链分会的身份接受采访;2、对节目的播出有什么感想,还有其他话要说的? 潘会长保持一贯低调的风格说道,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非常感谢央视能积极关注大件物流这个小众行业,而且问题抓得很准,也非常感谢央视记者对协会的信任,愿意听取我们这种小众行业组织的声音,尽管节目中,并没有播出全部的采访内容,但里面还是基本上反映了我们的意见和想法的。 他解释道,我们之所以接受采访,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作为大件物流行业组织,在公共传播媒体上发出行业的声音,是行业组织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和央视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为推动我国大件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至于说到以什么身份接受采访,是央视记者的选择,不是我们的选择,但我估计,可能主要是考虑到节目报道中所反映运输的货物,不仅仅涉及电力行业,还包括其他行业,为了避免误解,所以以中物联名义进行,事实上,这次采访也是在央视和中物联的统一安排下做出。 在回答笔者关于节目中所展现内容,是否是全部采访的内容时,潘智勇会长说,节目进行了较多的删减,正式采访时,其实是用了将近一个上午的时间。节目播出的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比如,在回答记者关于部分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办短证,跑长途”现象时,镜头中,我的回答是非常短的。 事实上,在正式采访时,我是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的。比如说,我认为,主要是一些三类件,特别是一些超过120吨的超重件,因为是跨省分段审批,审批时间常常难有保证,而时间成本在大件运输成本中占比较高,为了降本增效,企业容易存在投机取巧心理,采取“一边分段办证,一边上路运输”的策略,对此,业界也是有争议的。我也呼吁,尽管这可能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但希望企业还是应该守法运营,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优化许可服务流程,尽可能减少企业等待时间,降低时间成本,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我甚至为此提了六项建议。 再比如,在回应记者提出的有些企业不按护送方案全程护送,有哪些隐患?目前监管缺位的原因是什么?我也向记者做了简要分析的,企业如果全程护送,势必增加很大的成本,所以,有些企业为了上下高速路,就采取两头护送,中间不护送的方式,来应对路上的检查。三类大件如果不按规定护送,存在的安全隐患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我并不认为这是监管缺位导致的,但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建议监管部门应尽快实现许可审批平台与路上监查信息平台的直接对接,更好发挥信息平台在监管中的作用。 再有,在接受央视记者正式采访前,我们与记者做了较为深度的沟通,我们一直强调,大件物流行业非常重要,行业中存在一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有很多客观和历史原因的,也是行业特点所决定的。近五年来,大件物流行业在交通运输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下,行业的营商环境和五年前相比,是有非常大的改善的。可能是因为节目播出时间有限,这些话,在节目中都没有播出。这算是这次完成接受采访任务中的一点小小遗憾吧! 潘会长最后希望笔者能把他这些话整理并发表,并借此感谢业界对协会工作的关心支持,期待在广大会员支持下,协会继续为行业发声,并发好声。 (信息媒体中心 张健 供稿) 温馨提示: 《大件运输遭遇“肠梗阻”》的节目视频点击下方“链接”观看。